close

  2010042101.jpg

2009年5月外婆以90歲的高齡過世,而同年7月嬸婆同樣也以92歲的高齡走完她多采多姿的一生,其次子鄭鴻生先生(按輩份我應稱其為舅舅)則在2010年3月,以一個兒子為母親一生所辛苦打拼的歲月留下最後印記做為回憶,出版了這本《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印刻出版社)乙書。書中所提及的故事主角-施傳月女士,是我的嬸婆。當年由嬸婆所一手創辦的「東洋縫紉補習班」,更是老台南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地方(猶記當年盛況空前,補習班前門口腳踏車大排長龍,夜晚燈火通明猶如白晝,可見當年學生之多)。媽媽曾在此任教多年,甚至與爸爸相親、結婚地點也是在此,所以「東洋縫紉補習班」可說得上是媽媽將其一生最精華歲月所奉獻的地方,對於嬸婆與媽媽來說亦同樣視為最重要、且難以忘懷的回憶。

20100422001.jpg 

2010042104.jpg

媽媽、嬸婆(圖右6)與東洋縫紉補習班學員們的合影(源自:《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P.219)。東洋縫紉補習班所在地檨仔林,其實是位在台南市中正路一條很小、很小的巷子裡(因為當時我年紀尚小所以可能沒感覺街道巷弄窄小,俟長大成人才發現怎麼會與印象之中有所落差)。當時叔公家是一棟非常時髦的三層樓洋房,他們住一、二層,我和爸媽就住在這棟洋房的三樓,而洋房則是緊連著媽媽授課的教室。小時候曾到過叔公家吃飯,對叔公與嬸婆的印象是:叔公很嚴肅,不苟言笑,而嬸婆則是高尚貴氣、氣質出眾,對鴻生二舅的印象自然並不深刻(因他1975年便到美國攻讀學位),反倒是對家宏大舅比較熟悉,甚至於1978年2月25日還參加過他與淑芬舅媽的婚禮 。

媽媽的娘家其實是個大家庭,外公鄭嵩山(1913~1993)下有三個弟弟及四個妹妹,他與排行老二的叔公鄭鍈和(1915~1996)兩兄弟出類拔萃,雙雙赴日留學。外公自日本中央大學法科畢業後便赴中國上海工作,結識外婆(1920~2009),並在大陸結婚產下一女,即為我母。1945年外公因日本戰敗,於是自行回台,後任職台南鹽廠,但似乎始終懷才不遇,志不得伸。外婆則是遲至1947年5月才攜女渡海;旋即因國共內戰,大陸淪陷,致使她無法再返回江蘇泰興娘家。外婆初來乍到、無依無靠,又因語言隔閡,可想而知,苦不堪言,不過到最終必須面對現實,只能選擇成為委曲求全、逆來順受的台灣媳婦。

2010042105.jpg 

而叔公則是自明治大學畢業後,任職東京光學公司,1944年3月返台相親(據說是三姑婆作媒),9月與嬸婆結婚,先後任職於台灣銀行及台南第五信用合作社副理直至退休。而外公擔任公職,薪水微薄、入不敷出,與當時叔公優渥生活相比,自然貧困許多,所以曾外祖母(即外公之母楊金盞女士)便委由叔公一家照料,直至我出生沒多久後,曾外祖母才仙逝(外公事母至孝,從其遺留日記中不時看出對母親流露的思念及眷戀,而其臥病在床時亦向我提及曾外祖母之事),而媽媽則是完成學業之後,才被安排到嬸婆家拜師學藝,學成則留任東洋縫紉補習班教課,甚至還到台南社教館兼課以貼補家計,改善環境。

 20100422002.jpg

 對媽媽來說,「東洋縫紉補習班」那段日子就像是她的青春歲月印記一般,所以她對鴻生舅舅書中提及那段洋裁輝煌時代可謂感同身受、感觸良多。她與嬸婆自1961年起便一起努力合作至1982年,因爸爸工作關係,才匆忙結束與嬸婆長達20年的賓主關係,所以嬸婆一家人其實是我小時候生活當中占有相當比例的兒時回憶之一。有時媽媽在教室授課,則會安排我必須乖乖坐在最後一排寫功課,但上課的學生們有時會不專心,偷偷塞東西給我吃,十分有趣。偶而也會到嬸婆家坐坐,他們家真可謂用「富麗堂皇」4個字來形容,還記得他們餐桌上,幾乎每頓飯必備台南家鄉口味-滷肉臊(聽說是叔公的最愛,後來媽媽還向他們家的傭人偷學起來,堪稱媽媽現今兩大絕世廚藝之一,另一項則是向外婆學來的上海家鄉菜-獅子頭。)

   2009年真不知怎麼搞的,原本身體硬朗的外婆突然不吃不喝,4月開始送醫院檢查後,5月卻不知為何病情急轉直下,終於25日晚間7時病逝高雄民生醫院。由於我從小由外公、外婆一手帶大,所以不但與他們感情深厚,就連對外公家的親戚也都備感熟悉與親切。

 外公十分疼我,上小學後還會大老遠踩著腳踏車從開南街跑來中正路看我,帶我去享用烏龍麵及買文具用品,想到他與外婆對我的種種好,不禁會潸然淚下,無以回報。如今兩位老人家皆已陸續仙逝,最近才又聽到嬸婆也同於去年7月與世長辭。回溯當時,我們家族亦正忙處理外婆身後事及搬家事宜,未能多方聯絡台南親族,以致於錯失參加嬸婆告別儀式,實感遺憾。所幸鴻生舅舅出版這本《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可讓我們追憶這位既熟悉、又慈祥的長者,也感謝書中數度提到我的媽媽,也就是鴻生舅舅筆中所寫的「文里堂姊」,勾起她對年輕時期的美好回憶,以及對嬸婆無限的追思。

 我偶有想起是否用手中之筆為摯愛的外公、外婆留下些什麼足跡,沒想到鴻生舅舅出版此書,令我佩服!書中提及多處景點及人物,例如:台南孔廟及阿全的碗粿(P.244,阿全伯是爸爸的結義兄弟)、還有巷口冰果室及機車行都有我兒時足跡與回憶。然而,這本書其實寫得不止是您、我上一代的故事,它還見證了台灣戰後50年洋裁事業的興衰演變歷史。

 5月是外婆逝世週年,家人決定將安放在崇孝塔多年的外公,移至天都禪寺 (國寶南都) 與外婆長相作伴,同時我也想順便藉機踏著過往足跡來趟尋根之旅,再想想究竟還能為外公、外婆留下些什麼?是否該嘗試寫寫他們的故事。

arrow
arrow

    w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